“雨巷诗人”戴望舒,喜欢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苦追了很长时间都没追到。有一次,戴望舒把情书误当做诗稿寄了给报社,却把诗稿寄给了施小姐。报馆接到这封情意绵绵的情书后,照常刊登了出来,施小姐又羞又感动,终于答应了戴的追求。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文坛出现了一个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有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自己的生活也是“感觉派”的,二十来岁时他在舞厅里迷恋上了一个大他六岁的舞女仇佩佩,展开疯狂的追求,从上海追到香港,最后娶了她。
1927年,刘呐鸥和比自己小七岁的穆时英初识,这一年穆15岁,地点是舞厅,话题是关于女人和婚姻。刘告诉穆:“你一结了婚,地狱的门就在你身后关上了。”据说刘给妻子挑选的衣服、胸罩和皮鞋,根本不用试穿,尺码绝对正好。
诗人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苦恋八年而分手,戴很沮丧,穆时英安慰他说:“施蛰存的妹妹算得什么,我妹妹要比她漂亮十倍。”不久,戴望舒就和穆家妹妹恋爱、结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