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本文出自“南疆烽烟正十年”
1947年7月至9月,遵照军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集团挺进豫西,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大军(即外线兵团)进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在中原战场打开了新局面,标志着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迫使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陷入了被动局面。
蒋介石为了摆脱困境,采取坚守东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的战略部署,集中34个整编师79个旅的兵力于中原地区,重点是围攻大别山,企图阻止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同时强化长江防线,防止解放军南渡或西进,从而确保其核心统治区域南京和武汉的安全。
面对国民党军集中兵力于中原的部署,解放军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军委在战略指挥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经过慎重考虑,军委决定继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遂行第二个战略跃进,继续发展战略进攻和胜利。为此组建东南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委;由华东野战军第1、4、6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粟裕兼任司令员兼政委;由第3、8、10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三兵团。并成立党的东南分局,由粟裕任书记。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致电栗裕,指示他率领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渡过长江南进,到湖南、江西、福建、浙江诸省执行机动作战任务,以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计划在湖北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休息多于作战,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使敌人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渡江的时间,可以选择在2月或5月或秋季。最后,军委要粟裕“熟筹见复”。
栗裕到电报后,意识到军委这一重大战路决策,是要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深远的大后方,以配合中原解放军发展战路进攻。这一战略计划的实现,将对中原、华东战场,乃至整个解放战争全局会有重要影响。他遵令率领3个纵队于3月16日到达河南濮阳地区进行休整,厉兵秣马,准备南渡长江执行军委部署的战略计划。
在濮阳休整期间,部队集中精力实施南渡的准备工作。建制上重新进行了编组,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进行了以水网稻田地区作战和城市攻坚、巷战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上级还为一兵团调集了大批地方干 部和民工,准备了部队在新区使用的银元,印制了“东南流通券”等。计划南下后由金明协助粟裕做地方工作,由骆耕漠做财经工作。这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待渡江”了。
但是粟裕作为卓越的战区指挥员,从来不是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而是放眼战略全局,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及时向军委提出契合实际的战略建议。他通过对当前中原战场和全国战局形势的发展,以及拟到新区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情况的分析之后,得出了自己的如下判断。
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加上地方干部约10万人,转战数省,行程上万公里,敌人会围追堵截,我军无后方保障,转战途中可能减员二分之一,所剩下的部队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4个主力军(整编师)回防江南。如果把渡江南进的代价用于中原战场,则可能歼敌3到5个师。
从战略角度来看运用兵力问题,若集中中原野战军4个主力纵队,华野6个主:力纵队,加上地方武装,有能力在广阔中原战场上打大规模的歼灭战。若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又调动不走敌在中原的4个主力军(整编师),则增加了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不如留在江北歼敌有利。
从战略全局出发,粟裕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消除了“会不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的顾虑,于4月18日致电军委,阐述了上述分析和设想,提出暂不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的建议。同时,还建议向长江南北派出几个旅、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合、策应中原打大仗的行动。在陈述了自己的建议之后,粟裕在电话最后特别声明:“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绝不松懈。”
毛主席对于粟裕的这封电报非常重视,于4月21日复电,请陈毅、粟裕到中央工委开会,“商量行动问题”。4月30日,陈毅和粟裕赶到中央驻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参加了书记处扩大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一起听取了粟裕的汇报。粟裕着重汇报了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个方案的依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肯定了粟裕的汇报,当即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留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粟裕在军委采纳他暂不过江的建议之后,为贯彻毛主席5月5日关于在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指示,于6月27日至7月6日指挥20万大军遂行了豫东战役。这一仗,共歼敌9万余人,是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之后进行的第一个打歼灭战,改变了中原和华东的战略态势,使国民党军丧失了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主动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同时动摇了其据守战略要点的信心,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变以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重大战略行动部署,关键在于粟裕实事求是,大胆进言;同时也体现了毛主席虚怀纳谏,从善如流。这就把高度的集中统一和充分发挥各战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最好地结合起来,堪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典范,这是人民解放军得以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