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西线比东线打得好?杨得志升任总参谋长就是证明?
注明:本文出自“南疆烽烟正十年”
1979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为期28天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这一仗,分为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广西为东线,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参战的主力部队是41军、42军、43军、50军(欠149师)、54军和55军。;云南为西线,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参战的主力部队是11军、13军(加强149师)和14军。参战部队指战员在各自军区前指的指挥下,在山岳丛林里艰难跋涉,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取得了歼灭越军5万7千余人的战绩(不完全统计),胜利完成了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
战后,许世友司令员和杨得志司令员的职务都发生了变动。二人均于1980年1月10日被增补为中央军委常委,杨得志还出任了总参谋长,而许世友则离开了指挥位置,不再担任军队的具体领导职务。这样的人事安排,引发了数十年来的一种议论。说杨得志战后升任总参谋长,许世友则退居二线,足以证明1979年的对越作战,杨得志指挥得更好,西线打得更好。
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杨得志指挥西线作战,只有几天的时间!
1979年1月1日,经中央批准,军委发布命令,任命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为昆明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党委第二书记。这一对调的人事变动,使得已经率部进行了近两个月对越作战准备的王必成离开了云南方向的作战指挥位置,西线总指挥改由杨得志担任。
1月7日,杨得志乘飞机抵达春城,和王必成进行工作交接。杨得志见到王必成后说“我向军委提了建议,还是你合适些”。王必成回答“你也熟悉情况,还是执行命令吧”。云南方向的作战指挥就由杨得志正式负责起来。一个星期之后,王必成乘飞机离开昆明赴武汉上任。
1月14日,杨得志陪同来前线视察部队,检查战备情况的副总参谋长杨勇、何正文、总后勤副部长张贤约登上河口的四连山,用高倍望远镜直接观察越南方向的情况,并听取了13军汇报的作战方案,最终拍板,13军和14军以红河为战斗分界线,分别在西岸和东岸作战,协同歼灭越军第345师,坚决夺取老街、柑塘。
2月17日凌晨,自卫还击作战打响,担任战役主攻任务的13军和14军突破红河、南溪河,接连攻占老街、谷柳、保胜;担任战役助攻任务的11军越过藤条河,接连攻占巴南棍、木桑、西罗楼。整个云南方向的战役进程,发展得比较顺利。
2月20日,总参向昆明军区传达军委两位主要领导的指示:准备在柑塘打一个恶仗,歼敌万把人。就在这大战在即的时候,杨得志的胃病加剧了,并出现急性左心衰,血压很低,呼吸微弱,生命垂危。所幸抢救及时,待生命体征稳定之后,杨得志就乘专机回到北京,住进解放军301医院治疗。昆明军区司令员一职遂由副司令员张铚秀代理,一直到自卫还击作战结束。
根据上述时间表,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西线作战的准备工作是前任司令员王必成负责的,杨得志只进行了战役初期的指挥就因为患病离职,后面的战役进程又是由张铚秀、查玉升等指挥的。云南方向作战的胜利,主要还是昆明军区老将的功劳。
其次,云南方向真的比广西方向打得好吗?
必须明确,广西方向是作战的主要方向,云南方向是作战的次要方向。广西方向我军参战兵力、越军参战兵力、战场面积都倍于云南方向,战役规模更大,作战任务更艰巨。由于规模更大,难度更高,所以广西方向伤亡更大,可同时歼敌数量也更多。和云南方向相比,广西方向歼敌是其2.46倍,伤亡是其1.97倍,这完全是正常比例,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有什么好非议的?若论由敌我交换比决定的歼敌效率,云南方向还不如广西方向呢。(云南方向为1:1.34,广西方向为1:1.65。东线高于西线。)
除了战果更大之外,广西方向的胜利影响也更大,战略作用更加突出。55军攻克越北重镇谅山,等于是在战略上形成了威逼河内的态势。这一重大胜利使得黎笋集团惊慌失措,黔驴技穷之下,被迫于3月5日宣布实行全国总动员。
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的作战规模不一样!作战难度不一样!光拿伤亡数字来说事,而不及其余,是不顾具体条件进行比较,是不问具体原因进行评价,在这种简单化思维主导下所作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是谬论!
第三、许世友为什么离开指挥位置。
许世友出生于1905年,指挥1979年的对越作战时,已经是74岁的高龄了。他的一生忠于革命,忠于主席,执行命令坚决,作战勇猛果敢,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对这样一位老将军,打完仗之后,是不是该让他安度晚年了?要是让他继续担任军队具体领导职务,有的人是不是又要拿人员结构老化来说事了? |